赵永厚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欢迎您!

常见神志病诊疗(郁病)

时间:2022-11-29 16:03
【概述】
    郁病是因素体肝旺或肝血亏虚,复感情志不遂,致气机郁滞,脏腑功能失调,脑神失畅所引起的一类神志疾病。以心情抑郁、情绪不宁,胸部满闷、胁肋胀痛或易怒喜哭,或咽中如有异物梗塞等症状为主要临床特征。本病患病率女性高于男性1倍以上,伴随生活、工作节奏的加快,发病率逐渐升高。
 【病因病机】
    本病病因总属情志所伤,发病与肝的关系最为密切,其次涉及心、脾。肝失疏泄、脾失健运、心失所养,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是郁病的主要病机。
    本病是由气机郁滞导致肝失疏泄,脾失健运,心失所养,脏腑阴阳气血失调。病位主要在肝,但可涉及心、脾、肾。病理性质初起属实,日久属虚或见虚实夹杂。郁病初起,病变以气滞为主,常兼血瘀、化火、痰结、食滞等,多属实证。病久则易由实转虚,随其影响的脏腑及损耗气血阴阳的不同,而形成气血阴阳的不同,而形成心、脾、肝、肾亏虚的不同病变。
【辨证论治】
1.肝气郁结证
 证候:精神抑郁,情绪不宁,胸部满闷,胁肋胀痛,痛无定处,脘闷嗳气,不思饮食,大便不调,苔薄腻,脉弦。
 证机分析:因情志刺激,情志不遂;其他脏腑病变影响,使肝气郁结,失于疏泄调达所致。肝喜调达恶抑郁,肝失疏泄,气机郁滞,经气不利,故常用胸胁或少腹胀满不适,情绪抑郁,善太息,苔白脉弦为肝气郁结之象。
治法:疏肝解郁,理气畅中。
方药:柴胡疏肝散(《景岳全书》)加减:柴胡、香附、枳壳、陈皮、郁金、青皮、苏梗、合欢皮、川芎、芍药、甘草。
方中柴胡善疏肝解郁,用以为君。香附理气疏肝而止痛,川芎活血行气以止痛,二药相合,助柴胡以解肝经之郁滞,并增行气活血止痛之效,共为臣药。陈皮、枳壳理气行滞,芍药、甘草养血柔肝,缓急止痛,均为佐药。甘草调和诸药,为使药。诸药相合,共奏疏肝行气、活血止痛之功。
加减:肝气犯胃,胃失和降,而见嗳气频作,脘闷不舒者,可加旋覆花、代赭石、法半夏和胃降逆;兼有食滞腹胀者,可加神曲、麦芽、山楂、鸡内金消食化滞;肝气乘脾而见腹胀、腹痛、腹泻者,可加苍术、厚朴、茯苓,健脾化湿,理气止痛;兼有血瘀而见胸胁刺痛,舌质有瘀点瘀斑,可加当归、丹参、郁金、红花活血化瘀。
2.气郁化火证
证候:性情急躁易怒,胸胁胀满,口苦咽干,或头痛、目赤、耳鸣,或嘈杂吞酸,大便秘结,舌质红,苔黄,脉弦数。
证机分析:因气机郁滞,日久化火,火曰炎上,其性热,易袭头面清窍,表现为性情急躁易怒,口苦而干,或头痛目赤,耳鸣;火热之邪入侵肝胆经脉则有胸胁胀满,嘈杂吞酸;火邪易耗伤津液则有大便秘结,小便黄。舌质红,苔黄,脉弦数皆为气郁化火之象。
治法:疏肝解郁,清肝泻火。
方药:丹栀逍遥散(《医学全部》)加减:柴胡、薄荷、郁金、制香附、当归、白芍、白术、茯苓、丹皮、栀子。
方中既有柴胡疏肝解郁,使肝气得以调达,为君药。当归甘辛苦温,养血和血。白芍酸苦微寒,养血敛阴,柔肝缓急,为臣药。白术、茯苓健脾去湿,使运化有权,气血有源。炙甘草益气补中,缓肝之急,为佐药。加入薄荷少许,疏散郁遏之气,透达肝经郁热。当归、芍药与柴胡同用,补肝体而助肝用,血和则肝和,血充则肝柔。诸药合用,使肝郁得疏,血虚得养,脾弱得复,气血兼顾,体用并调,肝脾同治。
加减:热势较甚,口苦,大便秘结者,可加龙胆草、大黄泻热通腑;肝火犯胃而见胁肋疼痛,口苦,嘈杂吞酸,嗳气,呕吐者,可加黄连、吴茱萸(即左金丸)清肝泻火,降逆止呕;肝火上炎而见头痛,目赤,耳鸣者,加菊花、钩藤、刺蒺藜清热平肝;热盛伤阴,而见舌红少苔,脉细数者,可去原方中当归、白术之温燥,酌加生地、麦冬、山药滋阴健脾,或改用滋水清肝饮养阴清火疏肝。
3.痰气郁结证
证候:精神抑郁,胸部闷塞,胁肋胀满,咽中如有物梗塞,吞之不下,咯之不出,苔白腻,脉弦滑。
证机分析:因思虑太过,所愿不遂,使肝气被郁,脾失健运而生痰浊,气郁痰结阻闭神明,故见精神抑郁,表情淡漠,语无伦次,或喃喃自语;肝气不舒,则喜怒无常,胸闷太息;肝气不舒,而胆气郁阻,故见多疑紧张,胆小易惊;痰浊中阻,脾胃失和,故不思饮食或呕恶痰涎;舌苔白而腻,脉弦滑皆为气郁痰结之象。
治法:行气开郁,化痰散结。
方药:半夏厚朴汤(《金匮要略》)加减:厚朴、紫苏、半夏、茯苓、生姜。
方中半夏辛温入肺胃,化痰散结,降逆和胃,为君药。厚朴苦辛性温,下气除满,助半夏散结降逆,为臣药。茯苓甘淡渗湿健脾,以助半夏化痰;生姜辛温散结,和胃止呕,且制半夏之毒;苏叶芳香行气,理肺舒肝,助厚朴行气宽胸、宣通郁结之气,共为佐药。全方辛苦合用,辛以行气散结,苦以燥湿降逆,使郁气得疏,痰涎得化,郁病自去。
加减:湿郁气滞而兼胸脘痞闷,嗳气,苔腻者,加香附、佛手片、苍术理气除湿;痰郁化热而见烦躁,舌红苔黄者,加竹茹、瓜蒌、黄芩、黄连清化痰热;病久入络而有瘀血征象,胸胁刺痛,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,脉涩者,加郁金、丹参、降香、姜黄活血化瘀。
4.心神失养证
证候:神志恍惚不安,心胸烦闷,多梦易醒,悲忧善哭。舌尖红苔薄白,脉弦细。此种证候多见于女性,常因情志刺激而诱发。
证机分析:因忧思过度,心阴受损,肝气失和所致。心阴不足,心失所养,则精神恍惚,睡眠不安,心中烦乱;肝气失和,疏泄失常,则悲伤欲哭,不能自主,或言行妄为。临床表现为精神恍惚,常悲伤欲哭,不能自主,心中烦乱,睡眠不安,甚则言行失常,呵欠频作,舌淡红苔少,脉细微数。
治法:甘润缓急,养心安神。
方药:甘麦大枣汤(《金匮要略》)加减:甘草、小麦、大枣。
方中小麦为君药,养心阴,益心气,安心神,除烦热。甘草补益心气,和中缓急(肝),为臣药。大枣甘平质润,益气和中,润燥缓急,为佐使药。三药合用,甘润平补,养心调肝,使心气充,阴液足,肝气和,则脏躁诸症自可解除。
加减:血虚生风而见手足蠕动或抽搐者,加当归、生地、珍珠母、钩藤养血熄风;躁扰失眠者,加酸枣仁、柏子仁、茯神、制首乌等养心安神;表现喘促气逆者,可合五磨饮子、开郁散。
5.心脾两虚证
 证候:多思善疑,头晕神疲,心悸胆怯,失眠健忘,纳差,面色不华,舌质淡,苔薄白,脉细。
    证机分析:郁病日久,正气渐衰,伤及心脾,气血生化乏源,脑神失养,则有抑郁寡欢、闷闷不乐;气血乏源,脑髓失于充养,神机失用,故见思维贫乏,记忆减退,意志减退;心神脾意失用,故见心悸易惊,健忘不寐;脾气虚弱,运化失司,则食欲不振,倦怠乏力;舌质淡,舌体胖大齿痕,苔薄白,脉沉细弱皆为心脾两虚,气血衰少之象。
治法:健脾养心,补益气血。
方药:归脾汤(《古今医鉴》)加减:党参、茯苓、白术、甘草、黄芪、当归,龙眼肉、酸枣仁、远志、茯苓、木香、神曲、生姜、大枣。
   方中以人参、黄芪、白术、甘草甘温之品补脾益气以生血,使气旺而血生;当归、龙眼肉甘温补血养心;茯苓(多用茯神)、酸枣仁、远志宁心安神;木香辛香而散,理气醒脾,与大量益气健脾药配伍,复中焦运化之功,又能防大量益气补血药滋腻碍胃,使补而不滞,滋而不腻;姜、枣调和脾胃,以资化源。   加减:心胸郁闷,情志不舒者,加郁金|、佛手片,理气开郁;头痛,加川芎、白蒺藜,活血祛风止痛。
6.阴虚火旺证
证候:病久虚烦少寐,烦躁易怒,头晕心悸,颧红,手足心热,口干咽燥,或见盗汗。舌红,苔薄,脉弦细或细数。
证机分析:久病耗阴,由精亏血少,阴液大伤,阴虚阳亢,则虚热虚火内生。表现为以心烦失眠、口燥咽干、盗汗遗精、两颧潮红、小便短黄、大便干结,或咳血、衄血,或舌体、口腔溃疡,舌红少津,脉细数皆为阴虚火旺之象。
治法:滋阴清热。
方药:知柏地黄丸(《医宗金鉴》)加减:熟地黄、怀山药、山茱萸、知母、黄柏、茯苓、丹皮、泽泻。
方中熟地黄滋肾阴,益精髓;山茱萸滋肾益肝,山药滋肾补脾;泽泻泻肾降浊,丹皮泻肝火;茯苓渗脾湿,知母、黄柏清肾中伏火,清肝火,全方具有滋阴降火的作用。
加减:心肾不交而见心烦失眠,多梦遗精者,可合交泰丸(黄连、肉桂)交通心肾。遗精较频者,可加芡实、莲须、金樱子补肾固涩。